防曬保養-減緩肌膚老化的關鍵
了解紫外線UVA(老化、曬黑)與UVB(曬紅、曬傷)特性
運用「防曬ABC守則」來延緩老化,完整守護肌膚,綻放年輕透亮
點擊下方目錄可快速跳轉至目標區塊↓
日常保養的最後一個關卡就是對於太陽光的防護-防曬
首先先來認識讓皮膚曬紅、曬黑、曬傷以及老化的元凶
陽光中的不可見光-紫外線(Ultraviolet)吧!
紫外線依照波長的範圍又被分為UVA、UVB和UVC
波長越長穿透力就越強,有高達95%的UVA和5%的UVB會到達地表
而波長最短的UVC幾乎是全部被大氣層擋住
所以防曬產品幾乎都是針對UVA、UVB做設計的
UVA的波長較長、穿透力較高
可照波長又分為長波UVA跟短波UVA
其中長波UVA的波長可到達真皮層,但能量較低,會導致曬黑及老化
而短波UVA可抵達表皮較深處
雖然UVA能量低但是到達地表的量大,因此累積的吸收量還是波長越長的UVA大哦
UVB的波長較短、穿透力較低
傷害主要在表皮層但能量較強,容易造成曬紅、曬傷
如長期累積的能量大也可能造成皮膚癌,但因為UVB的穿透力較低,防護難度比UVA低
遵守防曬ABC法則,達成完整防曬!
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的期間曝曬在陽光下超過20分鐘
如果是夏天需視情況延後到下午3點
出門時記得要塗抹防曬產品,依所處環境選擇合適的防曬係數
一般以SPF20~35間即足夠,建議選擇SPF30~35為佳
並謹守2小時補擦一次的基本原則
出門曝曬在陽光下時
應為肌膚提供適當遮蔽物如撐陽傘、戴帽子、戴太陽眼鏡
或是穿著淡色長袖衣物等,加強物理性防曬
看到這邊,你已經瞭解了紫外線的種類與防護的方法!
接下來介紹防曬產品上所標示的SPF、PA、PFA、PPD
以及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的差異
UVA的防護要看「PA值」、「PFA值」、「PPD值」和「SR」
PA+:表示可延緩2-4倍曬黑的時間 →輕度防護
PA++:表示可延緩4-8倍曬黑的時間 →中度防護
PA+++:表示可延緩8-16倍以上曬黑的時間 →高度防護
PA++++:表示可延緩16倍以上曬黑的時間 →最高防護
PFA 2 ~ 4 有效防護時間為2~4倍 →輕度防護
PFA 4 ~ 8 有效防護時間為4~8倍 →中度防護
PFA 大於8 有效防護時間為8倍以上 →高度防護
PPD 2~4 →輕度防護
PPD 4~6 →中度防護
PPD 6~8 →高度防護
PPD 16以上→最高防護
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定
新申請的防曬產品不能再使用日規的PA值
而是與美國星級(SR)的制度一樣
台灣則改為全黑的星號,分為1到4顆★,總計4個等級
★ 低等防護(類似PA+)
★★ 中等防護(類似PA++)
★★★ 高等防護(類似PA+++)
★★★★ 最高級防護(類似PA++++)
UVB的防護要看「SPF值」
若個人在太陽底下5分鐘就產生曬紅、曬傷
那麼SPF25的防曬係數,代表約5×25=125分鐘的防禦力
而若他人在太陽底下10分鐘才曬紅、曬傷
那麼SPF25的防曬係數就表示10×25=250分鐘的防禦力
所以乘上係數所能防曬的時間長短,因人而異
防曬的產品又可分為「物理性」以及「化學性」防曬
物理性防曬
為物理性防曬劑的顆粒透過反射、散射和折射的能力
來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
市面上的物理性防曬劑最常用的就是二氧化鈦 (TiO2) 跟氧化鋅(ZnO)這兩種
特色為穩定度高,也不太會引起過敏反應
但因為原料本身是白色,所以擦起來會偏白、厚重
化學性防曬
為化學性防曬劑的成分
透過分子結構吸收紫外線的能量
再轉化為熱能釋放出來,藉此降低皮膚傷害
化學性防曬的成分高達數十種,質地較為清爽
但某些成分較不穩定,容易刺激皮膚,引起過敏
且化學性防曬劑可能會有滲入皮膚進而吸收的問題
如何正確的塗抹防曬產品?
防曬係數的測定標準為
塗抹在皮膚的防曬乳厚度為每平方公分兩毫克(2mg/cm2)所測得的結果
研究顯示一般人僅塗抹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厚度
這會使得防曬效果大打折扣
所以建議在使用時塗抹兩層的防曬乳
可以較為均勻及提供較好的防護哦!